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仅诞生了姓氏、也诞生了辈分,人们在这一类文化上显得尤为用心。而辈分也就是指“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古人对这一点也更为看重。只可惜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很多东西都被人们埋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辈分也逐渐被人遗忘了,现代人起名涉及到辈分的更是越来越稀少,几乎快没有了。

从前,辈分是在人一生下来就已注定了的,它代表了长幼尊卑的顺序,一直沿用了几千年。只可惜到清朝初期时,努尔哈赤等皇帝不太重视辈分,到康熙皇帝开始才又复兴了辈分排行一说,注重按辈分的字谱、也就是“字辈”命名,所以才又开始了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以族谱内的字辈顺序命名。

而字辈一开始就在修族谱时定下,其中大多都是由家族内的名人撰写而成,包含了生活平安幸福、家族昌盛绵长之意。例如湖北的《汪氏宗谱》的字辈排行就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每一个字用于一代人,就这样一直排下去,一看到族内人的名字,就知道他是排行第几代了,而这也体现了族谱的重要性。

只可惜到了现代,家中有宗谱、族谱的人已经非常少了,在以前族谱一直都是由长子保管,一般几十年修一次,家中有族谱的人甚至可以看到祖宗18代是做什么的、当了什么官,而祖先又是何时、出于什么目的迁于此地生活,其中包含了华夏上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但没有族谱的人就比较遗憾了,连祖先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何时迁于此地生活的也无从知晓,实在是太令人惋惜了。总而言之,辈分、族谱等都是一种好的传统文化,值得继续发扬下去,让其不至于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