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院所成果|6项!中科院2021年第4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结果发布【中国科讯】
经中国科学院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推荐,同时参考广大网民在相关亮点工作筛选活动中的网络投票意见,中科院2021年第4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已最终确定,现予以正式发布。
中科院2021年第4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6项,分别为:
1.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成功发射运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
2021年11月5日,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成功发射。该星的发射是纪念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SDGSAT-1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研制,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规划的首发星。该卫星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三个有效载荷,并设计了多种数据获取模式和星上定标模式,可以实现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精细刻画,满足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数据获取效率和定量化探测需求。12月20日,SDGSAT-1首批影像在京正式发布,包括我国长三角、山东半岛、西藏纳木错、新疆阿克苏、北京、上海及法国巴黎等多个地区和城市的微光、多谱段与热红外成像仪影像。
目前,SDGSAT-1处于在轨测试阶段,各项功能正常,性能指标满足任务要求。在轨正常运行后,卫星将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提供持续稳定的全球数据支撑。未来,该星的数据产品将提供全球共享,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倡议”做出贡献。
展开全文▲SDGSAT-1卫星成功发射
▲北京市微光遥感卫星影像图
2.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揭示月球演化奥秘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地外天体样品采集,也是人类44年来再次获得新的月球样品,为月球相关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会。
202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等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岩浆水含量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证明,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为撞击坑统计定年曲线提供了关键锚点;月球晚期岩浆活动的源区并不富集放射性元素,并且月幔源区几乎没有水。这一系列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包括“提供了迄今为止月球上确定的最年轻的玄武岩的证据”“改变了我们对月球的热历史和岩浆历史的认识”“对我们认识月球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发现也对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和《自然》杂志上。
▲嫦娥五号月海玄武岩岩屑电子背散射照片
3.我国量子计算优越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超导量子比特与光量子比特是国际公认的有望实现可扩展量子计算的物理体系。量子计算机对特定问题的求解超越超级计算机即量子计算优越性,是量子计算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等组成的科研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系统的量子计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经过研究攻关,超导量子计算研究团队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千万倍,计算复杂度比谷歌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高一百万倍,使得我国首次在超导体系达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同时,光量子计算研究团队构建了113个光子144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并增强了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编程计算能力。
▲九章二号144模式干涉仪实验
▲“祖冲之二号”量子处理器
4.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与合作者程经睿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结果”,他们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成功证明“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解决了若干有关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极值度量的著名问题。两篇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美国数学会杂志》。同行专家评论上述工作“属于凯勒几何里最重要结果中的上乘之作”“必将成为几何和分析两个领域经典”。
陈秀雄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改变了该领域的面貌;他与王兵合作证明了法诺凯勒里奇流极限的弱紧性,继而与孙崧和王兵合作证明了极限的唯一性,并给出了丘成桐猜想的一个基于凯勒里奇流的新证明。
▲论文在线发表
5.中科院多项科技成果助力北京冬奥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赣江创新研究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
中国科学院多家单位利用自身优势和相关科技成果,助力北京打造绿色冬奥、科技冬奥。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使用长寿命、高储热密度一致熔融型水合盐相变材料,在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山地转播中心建成小体积、模块化相变储热-谷电清洁供暖示范工程,为在极寒、山地条件下绿色、高效供暖提供技术支撑;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过技术创新,攻克大量小语种面临的专家知识匮乏和资源稀缺难题,把中文语音语言技术拓展到60个语种,将助力冬奥会跨语言沟通和多语种信息发布;
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开发出高储氢密度和放氢速率的合金储氢材料,将延长手持氢气火炬续航时间,助力冬奥会火炬传递;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在滑雪场造雪、储雪、雪质保障和赛道维护等方面,为冬奥会雪上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跳台滑雪、冬季两项等外场雪上竞技体育项目上,攻克了精准、实时、可视化气象保障技术,为国家队训练和比赛提供全方位气象保障支撑和辅助决策支持。
▲科大讯飞双屏翻译机
▲谷电-相变储热清洁供暖系统
6.16核龙芯3C5000服务器CPU完成研制
完成单位: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11月,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基于自主LoongArch指令系统的龙芯3C5000服务器CPU的研制。龙芯3C5000服务器CPU内部集成16个高性能的龙芯LA464处理器核、32MB的共享片上高速缓存和4个64位DDR4-3200内存控制器,主频2.1-2.3GHz,单芯片双精度浮点峰值运算速度超过0.5TFLOPS,综合性能接近市场主流服务器CPU产品的水平,可全面满足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性能需求。
▲龙芯3C5000处理器
近年来,中科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产出,并持续通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科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的传播推广,中科院2017年开始启动亮点工作筛选活动,每季度举行一次。
本文来源:中科院官网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1.最新影响因子即将公布,还分不清JCR分区、中科院分区?
2.北大核心期刊最新完整目录(2020版)
3.2021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进入总评的候选者建议名单(通用领域)
4.侯建国: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的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
5.围观!国科大本科招生综合评价考场
6.“别在学术研究一棵树上吊死!”博士后千人大调查结果出炉
7.三部委发布重要通知:学术期刊要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引导重大原创成果在我国期刊发表
8.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
9.论文致谢刷屏的中科院博士,出席母校毕业典礼再出金句
10.50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