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南省株洲市建置沿革史,少有的不是“州”的地级市

湖南省株洲市建置沿革史,少有的不是“州”的地级市

株洲市建置沿革史

远古时期,境内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据近年考古发现,株洲县漂沙井乡黄霞垅磨山,有6009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压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酃县(今炎陵县)的鹿原陂,有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的陵墓。

三国时期吴国荆州长沙郡、湘东郡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已有建宁县,属长沙郡,县城在今株洲市区,后迁今渌口区淦田镇。

隋开皇九年(589),隋灭陈,废建宁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

展开全文

唐代潭州、衡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将建宁县并入湘潭县。此后,株洲一直属湘潭县地。

民国23年12月,湘潭县辖10个区,1个直属乡。区以下分10个镇,40个乡。其中所设株洲镇,隶属湘潭县第二区。湘潭县第二区区公所、株洲镇镇公所驻纪公祠(今株洲市南区解放街),至民国35年,株洲镇辖8保、92甲、5960人。

民国36年2月,株洲镇和白关乡、昭阳乡合并为株洲乡,直属湘潭县。株洲乡公所驻南湖塘慈福寺,后迁大胜岭万寿宫。

1949年8月,湘潭县下设株洲区,辖株洲乡,藕灵乡2个乡。株洲区公所、株洲乡人民政府驻大胜岭。株洲区所辖株洲集镇面积约半平方公里,人口7264人。

1950年1月,株洲区改为第一区。

1950年6月,湘潭县下设株洲镇(区级),辖一至四街居民委员会、田心塅乡、董家塅乡、石子头乡,株洲镇公所〈后改为株洲镇人民政府)驻殷家祠堂。

1951年4月23日,据长沙专署呈报湘潭县属株洲镇基本情况,株洲镇“总户数6517户,总人口47214人,(其中)农业人口15000人,街道居民15414人,常驻部队2000人。”,“总面积36平方公里。”

1951年6月6日,湘潭县辖株洲镇升格为株洲市(县级〉,隶属湖南省长沙专员公署。以原株洲镇和湘潭县第一区的太平桥乡、荷塘乡、龙洲乡、大京乡、白关乡、百井乡、南华乡和荷花乡的五个村为其行政区域。株洲市人民政府驻殷家祠堂。

1953年4月14日,株洲市改为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驻大胜岭(1954年迁建设大道,1968年迁株洲市新华西路,现驻天元区天台路58号)。

1956年3月,株洲市升格为地级市,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1个地级市。

1958年9月5日,撤销乡级建置,株洲市郊区所辖5个大乡合并组成株洲市郊区公社。

1965年4月30日,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区析设株洲县,驻渌口镇。

1966年1月18日,复置郊区。

1970年7月8日,城区设立3市辖区(县级)即东区、南区和北区。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湘潭地区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

1985年8月15日,醴陵县改为醴陵市。

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1997年7月,撤销东区、南区、北区、郊区,调整设立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和天元区。

2018年6月19日,撤销株洲县,设立株洲市渌口区。延续至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