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民法典》确立了亲子关系否认制度,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三条:

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或者否认亲子关系。

对亲子关系有异议且有正当理由的,成年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亲子关系。

孩子是不是亲生,对男性而言不仅仅涉及到面子问题,更关系到抚养、赡养和继承等现实问题。

如果做了亲子鉴定,能证明孩子非亲生,那男方在离婚的时候可以要求返还抚养费,让妻子赔偿精神损失,不过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比这要复杂,偶尔也会出现当事人不相信亲子鉴定结果的情况。

湖南长沙就有过一例奇怪的亲子关系纠纷案。

曾某在遇见后来的妻子黄女士之前,曾经结过一次婚,离婚后遇到了勤奋能干的黄女士,此后两人自由相恋。90年代,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黄女士在家打理家务,照顾老小,还给曾某生了个大胖儿子,儿子小鹏长大后成了个英俊的小伙,一家三口的生活平静又安稳。

小鹏懂得孝顺父母,见家里开了养猪场之后,父亲疏于打理,母亲一个人忙进忙出太辛苦,便主动回家帮着黄女士做事,这让黄女士十分欣慰。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小鹏19岁那一年,曾某忽然开始怀疑儿子并非亲生的,每每拿这事和妻子吵架。

为了解决家庭纠纷,曾某还请来了记者介入其中。记者了解到,黄女士嫁给曾某这些年把家里的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周围所有邻居对她都只有称赞,没有说半句不是的,就连曾某的母亲对儿媳妇也很满意,既然黄女士在其他人眼中都堪称完美的妻子,曾某怎么忽然就开始怀疑妻子给他戴了帽子呢?

面对询问,曾某表示自己怀疑妻子并非没有证据,前不久,他上网的时候偶然翻到了儿子的某个平台社交账号用户名,发现那个用户名为“方欣”,想起妻子婚前交往过一个姓方的男友,曾某心里顿时起疑,他又再三思索,想起当年生小鹏前,夫妻俩是在12月底同房,可儿子竟然在次年6月就出生了。

“6个月能生出小孩吗?”这就是曾某内心深处最大的怀疑,他盯着儿子左看右看,觉得他长得不像自己,便越发确定那个猜测,2013年6月8日,一家三口齐齐出现在了省医院。

原来,黄女士实在受不了丈夫的怀疑和无休无止的吵闹了,儿子小鹏也对父亲忽然间认为他并非亲生感到很无语,他解释说,取那个用户名是因为他有个同学叫“方欣”,自己当年输入时随便打的,才不像父亲怀疑的那样呢——可曾某不信,父子俩见面就吵,闹得很僵。

一家人矛盾无法调和,最后黄女士提议干脆去做个亲子鉴定,她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就算曾某不相信她的忠诚,也得相信科学吧!

说做就做,三人便同去了省医院,医院采集了曾某和小鹏的血液样本,让他们回去等结果。

没多久结果出来了,显示小鹏和曾某的确是父子关系,可对于这个结果,曾某仍不相信,他告诉记者,那份亲子鉴定有问题,受理日期明明是6月8日,可鉴定报告上的鉴定日期竟然是5月22日,难道他还没去医院就能鉴定?

对此,记者也感到疑惑,便和曾某一起去了医院询问此事,医院主任看了情况,连声道歉,并调出原始数据给他们看了,原来鉴定日期应该是6月25日,报告上的日期出现了打印错误,不过,日期虽然打印错误,可这不影响鉴定结果,小鹏的确是曾某的亲生儿子。

为了让曾某确信亲子鉴定的结果没问题,主任还特意将鉴定图谱拿出来给大家看,图谱显示很清楚,这是科学的东西,没法造假,然而即使如此曾某还是很怀疑,他表示图谱又不会说话,一样能造假,妻子和儿子一定是联合了医院欺骗他。

回到家曾某大吵大闹,甚至对着已经过世的父亲灵位发誓,说小鹏一定不是他亲生子,并嚷着要再做亲子鉴定,可他为这事折腾了许久,已经闹得鸡犬不宁,所有人都觉得曾某可能精神出现了状况,就连曾某的母亲也骂他不相信科学,是神经病。

面对众人的质疑,曾某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行为让黄女士和儿子小鹏都精疲力尽,失望至极,他们表示要再做亲子鉴定可以,直接走法律途径,要是鉴定出来还是亲生,曾某就净身出户,还得赔给黄女士50万,要证明非亲生,黄女士可以倒赔50万给他。

黄女士敢如此说自然是因为她心中百分百确信自己没有背叛丈夫,小鹏是曾某的亲生孩子无疑,这场闹剧持续许久,众人终于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曾某无休止地折腾,一定要把事情往小鹏不是亲儿子的方向引,那是因为精神失常、疑心病太重,分明是他在外面有了人,想找妻子的茬,让妻子净身出户。

虽然法律上没有“净身出户”之说,不过婚内外遇到了离婚的时候确实属于过错,为保护无过错方的权益,现行《民法典》就有规定,诉讼离婚财产问题协议不成的,法院应当“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最后,老曾把这个家闹散了,把和妻子的感情给闹没了,目的自然也没能达成,鸡飞蛋打。

小鹏的确是他的亲生孩子,至于6个月出生,是他找的一个借口,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占尽利益,不惜编造谎言诬陷自己的妻子,或许对黄女士而言离开这样的男人才是解脱,曾某也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失去原本幸福的家庭妻儿与他反目,就是对他最好的惩罚,人不懂得珍惜已有的,太过自私自利,终将众叛亲离,悔之晚矣。

(涉及隐私,当事人均为化名;部分图片源自网络,配合叙事。温馨提醒:尊重原创,请勿搬运抄袭、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