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有一位设计师爆料,市面上有一种“非标米尺”在销售。正常情况下,一米长度的尺子就是一米,但某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竟然制造出一米的尺子等于90厘米、110厘米。
米尺的意义在于测量出物体的正确长度,那为什么有人会定制一把“测不准”的尺子呢?
联想到爆料者设计师的身份,答案呼之欲出,“非标米尺”是某些黑心装修公司搞的猫腻。
从外观上看,这种“非标米尺”与正常尺子毫无差别,而且误差不会特别高(基本在10%以内),所以消费者很难意识到尺子有问题。
特别有些人做得更隐蔽:前两米是正常尺寸,从第3米开始,80cm变成了1米!
对于第一次装修的消费者来讲,谁会想到拉开3米去检查尺子呢?况且这种尺子只有结算时才会使用一次,即使不小心被消费者发现,装修公司也会说成测量失误。通过这种方法,某些黑心装修公司可以增加10%-20%的利润!
那你猜猜这种尺子要多少钱?笔者为了响应“315在行动”买了一把,答案是80元!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这把尺子5块钱包邮啊!现在价格翻了16倍,真是对应那句话了: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何况这是1600%的利润,卖家当然会铤而走险!
但卖家的铤而走险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平台在里面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非标米尺”属于《计量法》第14条明文规定的禁止制造、销售产品。也就是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制造、销售“非标米尺”,轻则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重则构成刑事犯罪。
其次,这种禁止销售的“非标米尺”,在1月份就被媒体点名批评了,某多多作为上市公司,不可能不知道这是违禁品。
在明知这是违禁品的情况下,不仅没有采取下架措施,仍然允许新“非标米尺”上架,根据《电子商务法》38条之规定,某多多应与卖家承担连带责任。
所以,“非标米尺”的大行其道,不仅有黑心装修公司的贪婪,也有卖家的利益熏心,还有电商平台的监管不力。
借助这次“315在行动”活动,希望各方重视起来,对侵害消费者的行为加以监管,从而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提醒大家4点:
1.选择正规电商平台,可降低交易风险,杜绝三无产品。
2.购买商品或服务要留意合同、发票等证据,特别是合同中的文字游戏、制式条款等。
3.网购商品(特别是大件商品、食品、生鲜等)尽量录制开箱视频。
4.遇见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可从网上向12315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