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书店贩卖的是设计、是情怀,
唯独不是书本身。
如今打开社交软件,在有关书店的点评中,很少能看到“藏书多”或是“选书有品位”的留言。
更多内容说的都是“超出片”“有咖啡”“可遛娃”。
当书籍沦为了网红氛围的陪衬,那一面面让人惊叹的华丽书墙,也就成为了取景拍照的C区站位。
一到周末,妆容精致的都市丽人纷至沓来,留下友圈精修照,附上饮品点评赞。
至于书嘛,看到就当看过了。
大家更热衷的,是关于最美书店的评选。
从咖啡到文创、从拍照到社交,哪个书店能从众口难调的苛刻评选中脱颖而出,就会成为短时间内,人流最多,推荐频次最高的热门网红点。
可即便是这样的虚假繁荣,也不持久,在疫情的阴霾下,大批书店迎来了折戟沉沙的陨落时刻。
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实体书店的零售市场与疫情前(2019年)相比,出现了31.09%的负增长。
过去以为网红书店的兴起,能成为实体书店突围和自救的出路,如今看来,它却以另一种方式加速了书店的消亡。
毕竟,当书店不再靠书籍留住读者的时候,它的被动地位也是必然的。
目前仍在营业的网红书店主理人也发出了苦笑:不求最美,活着就好。
这样残酷冷静的市场环境,能够持续营业的,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孤勇者了。
26年,这个书店凭什么如此坚挺?
实体书店虽难,但也总有逆流而上的坚挺斗士。
在杭州,1996年诞生的晓风书屋,已经成为了独立书店的一个典范。
一个初建时只有24平方米的小书屋,如今已有22家的扩建门店,上过人民日报的大版面。
它是杭州人公认的文化地标,也被很多人视为民营书店的奇迹。
有人惶惑,有人不解。
阅读市场大浪淘沙,网红书店层出不穷,为什么装潢朴素简单、面积堪称逼仄的晓风书屋,却能够持续26年,独得受众宠爱?
答案也许藏在创始人朱钰芳的经验理念里:
为所有杭州人,打造一个沟通交流、简单而亲切的“文化客厅”。
不是一个静悄悄的独立书房,而是可以喝茶,喝咖啡,有情感交流的公共空间。
1996年,第一家晓风书屋只有一个临街小门面,空间有限,店里不可能什么书都进。
但只要发现好书,朱钰芳便会尽量搬回来。
他把顾客当朋友对待,即便不买书也会热情地闲聊几句;有时候,顾客在店里看书忘了时间,她也不催,经常陪伴到半夜。
渐渐地,书店树立了自己的口碑,也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
书店开业三年后,因为建筑拆迁,在老顾客的帮助下,朱钰芳最终将书店搬到了体育场路上,那家店发展至今,也就是现在晓风书屋的总店。
26年的发展,一间间的连锁店,一批批的新客人,让这个象征着文化情怀的老书屋,成了杭州故事的记录者、讲述者。
但实体书店遇冷的状况,也不可避免的困扰着晓风书屋的发展。
从2011年开始,朱钰芳寻求更多改变,每年平均五六十场讲座,邀请陈丹青、白先勇、士家野夫等作家到店,跟读者亲密交谈;
在书店开辟西点坊,为顾客提供低价咖啡和点心,拴住读者的精神和胃。
朱钰芳说:开书店就像煲汤一样,今天加这个,明天加那个,慢慢地,这个汤也就越来越有滋味了。
有情怀的书店,也需要跟着时代的步子向前迈。
今年,晓风书屋和咪咕云书店达成牵手合作,尝试着拓展阅读场景的更多可能,将看书这件重要的小事,用一种符合读者审美的方式,全新呈现出来。
万物皆可“云”的时代,
阅读还能这样炫?
在“数智”时代,阅读就该被赋予无限的想象可能。
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传统的纸书阅读已迎来纸电音视频媒体化的“屏读时代”。
只有将线上阅读与线下文化消费体验连接起来,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时代发展下,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当咪咕云书店与晓风书屋,将“数智阅读”向线下空间扩展,人们传统的逛书店、买书、阅读体验也迎来了新的颠覆。
打破了线下书店买书看书的时空限制,通过创新科技,让5G时代的读书感受变得不一样。
推开晓风书屋的大门,感受咪咕云书店5G+AI读机“AI人脸识别智能结算、AR虚拟交互”的便利;
通过纸书、电子书、音视频、AR互动,让24小时不打烊的智慧书屋,为用户提供文化消费的沉浸式新体验。
就如读库创办者张立宪所说:
“互联网也好,移动时代也好,它都不是纸质书的敌人,而应该是朋友或者是可利用的工具,我们必须拥抱它。”
每一座实体书店,都是城市中的一座岛屿。
而互联网科技则是连接岛屿千丝万缕的线条,牵头碰撞,才拥有了人们能够通往彼此的陆地。
用技术手段扩大文化声量,将“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以振聋发聩之声,响彻时代。
寻味书香舌尖纳凉
打卡晓风书屋任选好书
享咪咕云书店专属福利
更有免单饮品清凉畅饮
戳原文,上咪咕云书店畅读精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