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天降猛男”,他一统六国,使得“大一统思想”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心中。
而历史中的各路学者却都对他群起而攻之,说他是一位暴君,修建阿房宫,一生穷奢极欲,焚书坑儒,无所不用其极。
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他身为“千古一帝”的功绩,统一文字,使得中华民族首次有了民族认同感;统一度量衡,使中华民族彻底融为一体……
随着历史的解密,人们这才发现拥有“暴君”称号的秦始皇,其实是各路学者对他的诬陷。
所以说,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就连他的坟墓秦始皇陵,依旧在2000多年以后,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惊喜。
一、因种种原因,错过了兵马俑
众所周知,秦始皇陵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西五千米处的骊山北麓,受明定陵的惨重教训,目前秦始皇陵还没有被批准发掘。即便如此,依旧无法阻挡人们对秦始皇陵的好奇之心,因为它的陪葬坑出土的兵马俑,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带来太多的惊喜。
兵马俑发现在1974年。其实,兵马俑被发现的时间还能更早,只不过因为种种巧合从而遗憾错过。
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大地饱受战乱,很多人为了活命,纷纷变卖家产逃往他地。这时不乏一些要发国难财的古董商人,他们纷纷跑到民间,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从老百姓的手中购买古董,然后再高价出售。
1932年,一位上海商人来到西安收购古董,他听到这样一个消息:西安临潼岳沟村经常会挖到一些俑片,甚至还有人挖出人脑形状的俑片。是以他认为岳沟村附近有古墓,是个发财的好机会。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商人以高价聘请当地村民在岳沟村进行发掘,试图寻找古墓。时间一天天过去,村民们终于在地下一米处挖出一个跽(jì)坐俑,商人惊喜之余,又让村民继续挖掘,很多天过去,除了这个跽坐俑外,村民没有其他的发现,商人只能放弃。后来听说,商人把跽坐俑卖到了上海……
除此之外,兵马俑还有一个即将被发现的机会。
1948年,上焦村的一个村民在秦陵东外城处取土时,突然挖出两个彩色的跪坐俑。当时的老百姓还很迷信,对一些奇闻异事深信不疑,所以这个村民以为自己挖的是怪物雕像,头也不回地就跑了。
第二天,这名村民实在难掩心中的好奇,他又重新来到挖出跪坐俑的地方,不料此时的跪坐俑上的色彩竟然神秘消失了。村民认为这是神迹,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有人说跪坐俑是神,所以当地村民就把它放到附近的寺庙中供奉起来,还为其取了“瓦盆爷”的名字。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寺庙的香火,从此慢慢鼎盛。
直到1957年,原文化部长郑振铎来到西安,看到这两个跪坐俑,一时间竟兴奋得说不出话来。他从没有见过像这样的文物。经过仔细观察,他得出结论,这可能是秦代的文物。后来,这两座跪坐俑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
二、“兵马俑”出世,震惊了国家
时间来到1974年,兵马俑终于迎来出土的那天。
1974年,天气干旱,西安市西杨村决定打一口井解决村里的水源问题。生产队长经过勘查,在村子西侧找到一处最容易出水的地方,同时用锄头在该位置画出一个大圆,为生产队挖井确定位置。此时他全然不知,这个大圆将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惊喜。
第二天,生产队以杨志发为首,组成一个6人的挖井小队,开始在大圆中挖井。挖井工作一开始进行得非常顺利,当挖到地下约3米时,出现了一层厚厚的红土。杨志发几人,本来并没有注意到,可挖着挖着红土变得越来越坚硬,犹如石头一般,一个下午过去,几人累得气喘吁吁,而挖井的工作却没有什么进展。
有人提议:“不如换一个地方再挖井。”
杨志发拒绝道:“你想让我们这几天的劳动都白费吗?”
一周后,挖井小队已经挖穿红土层,挖到地下四米多深的位置,就在他们继续往下挖掘时,奇怪的东西出现了,只见出现一块块的陶片还有一个陶制人头,顿时就有人惊呼:“瓦盆爷!”
从形状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陶制人头,面容恐怖,把杨志发几人惊吓得一动不动。没多久,有人发声:这是不祥之物吗?
西杨村挖出“瓦盆爷”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前来围观,公社中一个名为房树民的人,他来到现场察并告诫村民:“这个井不能再挖了,因为挖出来的东西可能是文物。”
县文化馆赵康民教授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马不停蹄赶到现场,他担心文物会进一步遭到村民的破坏。
令他没想到的是,村民反而自发地进行保护文物,现场没有被进一步破坏。
他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起“瓦盆爷”激动地说:“这极有可能是国宝!”边说边拿出一块布,小心翼翼把这个陶俑人头包裹起来,还要求村民务必找到每一块挖出来的陶片。
有的村民好奇:“这是不是秦始皇的东西?”村民又说,“我们村子自古就流传着这样的传言,秦始皇陵就在骊山,这有没有可能是他的东西。”
赵康民:“这很有可能,如果是真的,那将是无价之宝!”
西杨村村民挖出的陶片数量非常多,经过一一筛选,加上挖出的弩机箭簇,一共装了6大车,第二天就运到县文化馆。
文化馆的同志非常看重这次发现,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小心翼翼地修复这些文物,将这些陶片一一清洗,并按照原来的缺口,一个一个用胶水粘结起来……
不久后,一个名为蔺安稳的记者回到家乡临潼县探亲时,得知了这个消息。
他来到文化馆望着一个初步修复好的兵马俑问道:“你们有这么重大的发现为什么不上报呢?”
赵康民:“我们还没研究,文物修复的工作都还没完成,怎么上报,万一出错呢?”
记者不像考古人员那般严谨,蔺安稳根据自己的观察,回去就写了一篇名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报告。并上交到《人民日报》编辑部。
他这样写道:“陶俑体高一米六八,身穿军服,手执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实形象塑造的。这批武士陶俑的发现,对于评价秦始皇,研究儒法斗争和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极大的价值……临潼县某些领导同志出于本位主义考虑,不愿别人插手,因此一直保守秘密,没有向上级报告。”
这份报告一经上报,就引发了巨大的关注。毛主席、周总理以及考古部门的同志,在第一时间就发布指示:一定要保护好这批文物。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亲自批示:建议文化局和陕西省委一起商议,快速采取措施,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
7月6日,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志德,亲自携带李先念总理的批示直飞西安,第二天就和省文管会的同志一起来到现场。在陈志德的组织下,经过小规模的挖掘,又挖出一批兵马俑,其中不乏完整的兵马俑。
尽管现场的专家常年走南闯北,称得上见多识广,但兵马俑还是第一次见到。
三、成为国家的功臣,却被村民当作罪人!
陈志德为了感谢杨志发发现的兵马俑,亲自奖励他30元钱,还送给他一副“历史功臣,世界贡献”的题字。杨志发此时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这一发现,会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
杨志发的思想觉悟很高,他回头就把这30元钱上缴到村委会,村里为表扬他,给他记了5个公分。
或许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30元钱并没有多少,值得上交吗?其实在1974年,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才不过100元左右,所以30元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的确是一笔不菲的金钱。
省文管会对于这一重大文物的发现非常重视,先后派遣很多具有发掘工作经验的同志,前来挖掘兵马俑。他们发现,兵马俑越挖越多,甚至在秦始皇陵附近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兵马俑的遗迹。
为了更好保护文物,西安市政府下达通知,要对西杨村进行搬迁。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就是落叶归根,加上当时西杨村的村民大多还是文盲,思想觉悟不高,对搬迁工作极为不配合。
即便后来增加了拆迁补偿款,村民仍不愿意搬迁。他们固执地说:这是我们自古以来居住的土地,家家户户的祖坟都葬在这里,如果迁坟,必定会对子孙后代产生不好的影响。
村民有这样的态度不足为奇,毕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切莫迁坟,十迁九败。”
政府对搬迁的态度非常强硬,村民不得不选择接受。村民心中的怒火越积越深,无处宣泄,直到有一人说出:“杨志发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人!”彻底点燃村民心中的怒火。他们纷纷对杨志发口诛笔伐。
有人怒骂杨志发:“你看看你做得好事,如果你当初同意换地方挖井,还会出现搬迁的事情吗?现在搞得全村都要搬迁,你对得起你的祖宗吗?”
还有人更加过分,一边辱骂,一边对他拳打脚踢。甚至,杨志发的日常生活都遭受到影响,平时的生活用品都只能由其妻子去购买,因为村中的小卖部不卖商品给他;有时村中的小孩,还在半夜向他家扔鞭炮。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杨志发过得很孤独,也很委屈。本来发现文物是一件值得全村人高兴的事情,可谁能想到村民却这样对待他。
最严重的时候,杨志发还患上抑郁症,一度想要自杀。好在妻子的及时疏导,让他慢慢走出了心中的阴影。加上时间一长,杨志发逐渐接受这一切,慢慢过上正常的生活。
四、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
西安发现兵马俑的事情通过媒体的扩散,很快传遍中国大地,甚至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巨大关注。很多外国人纷纷想要来到中国,瞻仰这一神秘的东方国度历史上首位皇帝的风采,其中就包括各国领导人。
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到中国进行访问,他到中国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能不能参观兵马俑?”
当他真正来到西安参观兵马俑时,这样感叹道:“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
就连法国总统希拉克都被兵马俑所震撼:“世界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达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达中国。”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他的第一站就选在西安,因为他对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非常好奇:“我在20年前就得知中国西安发掘出兵马俑的消息,并萌发了到西安亲眼看一看的愿望。”
克林顿看到兵马俑的第一眼,就感到震撼,他实在不解,为何中国在2000年前那个极度落后的时代,会制造出这样伟大的奇迹。
他一边听着导游的介绍,一边对发现兵马俑的人产生兴趣。因此他提出想要与杨志发见一面。
杨志发得知美国总统想要见自己,十分意外,也很兴奋。见到克林顿时,杨志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起来。而克林顿则相当主动,主动与杨志发握手,甚至还请求杨志发留给他一个签名留作纪念。
这时杨志发反倒大胆起来,他知道自己没文化,不识得几个字,索性在纸上画下3个圆圈,当作签名,但克林顿没有嫌弃,仍然将其视为瑰宝,收藏起来。
杨志发凭借这一事迹,逐渐成为当地的名人,很多媒体都纷纷报道他的事迹。博物馆为感谢杨志发的这一发现,还有他身上的宣传价值,馆长亲自到他的家中,聘请他为兵马俑的名誉馆长,每个月都能领到不菲的收入。
现如今,杨志发每每回忆起那20年的委屈生活时,他愈发觉得当年的举动是正确的。
于是,杨志发从此有了更伟大的目标,他想要向世界宣传中国,宣传中国的文化,宣传中国的历史……
岁月匆匆,杨志发老人近年来依旧在兵马俑博物馆里的工作,有时为游客签名,有时给游客讲述当年发现兵马俑的故事,生活好不惬意。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挖掘兵马俑时,其实每一个兵马俑身上都有颜色鲜艳的彩绘,不过由于兵马俑出土后被空气氧化,色彩也消失殆尽。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土黄色兵马俑,不得不为之遗憾。
好在国家对文物的发掘工作愈发重视,在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不准再发掘帝王陵墓。
如今我们看到的兵马俑不过是冰山一角,据专家推测,兵马俑的数量最高可达10万。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秦始皇陵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