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成语“礼贤下士”出自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邢台柏乡县是他的汤沐邑。信陵君魏无忌是魏王的亲弟弟,虽说身为贵胄,却没一点大人物的架子。当时的社会阶层分为士、农、
真心待人礼贤下士魏国有个隐居的人名叫侯生,这个侯生夷门的守门小吏,年龄不小了,有七十岁左右,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人才,便驱车探望。见到侯生,侯生对他的态度很冷漠,也不肯接受魏无忌
刘备三次亲往隆中,顶风冒雪,不辞辛苦,见诸葛亮高卧隆中,不但令童子不得打扰,还自己立于屋中等待。可见刘备是如何的礼贤下士,刘备待诸葛亮以国士,诸葛亮也以国士报刘备,鞠躬尽瘁
第二次再去,先是误认诸葛亮的弟弟,后又误认其岳父黄承彦,把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第三次拜访是在寒冬季节,同行的张飞和关羽早耐不住性子,但都被刘备说服。在诸葛亮家门外,
一、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周文王,又叫做姬昌,人称西伯侯。姬昌继位后,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周文王勤于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