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过两次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李安曾说过:”做电影,在我这辈导演里,真正的天才是王家卫。

在纽约一次访谈活动上,李安导演更是用幽默的措辞表达对王家卫的欣赏“我希望可以像他一样没有剧本就请一大堆明星来拍戏,他可以拍了几个星期、几个月,然后重头再来。又或者把最震撼的影像和隐喻和浪漫迷离的视觉画面糅合在一起,碰到演员离开片场不回来拍了,那就再叫另一个演员,再拍另一个结局然后把所有的奖都拿走了。”

被李安如此欣赏的王家卫亦是一代传奇……

1

王家卫一生获奖无数,《旺角卡门》《阿飞正传》《一代宗师》皆出自他手,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皆被他捧上影帝影后的宝座。

他对电影的苛刻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好演员,诞生了一部有一部极具视觉和思想冲击的好电影。在香港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硬是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道路。

王家卫是上海人,5岁随母亲移居香港,母亲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小时候常常与母亲一起看电影,母亲最喜欢的NatKingCole,上海话和旗袍,这些都重现在王家卫的电影画面里。

在镜头前,他总是戴着一副墨镜。墨镜成为王家卫的留白符号,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戴墨镜。最初,他在TVB当打工仔,没什么人关注他,也就没有墨镜示人的必要。TVB名气很大,却不重用他,他决定辗转电影业,来到当时知名的新艺城影业,写出《君子好逑》《黑帮三部曲》等剧本。王家卫那时就与张国荣一步之遥,但他只是个小编剧,和大明星认识的机会不多。

2

转机是和谭家明一起写的剧本,当时黑帮片都在拍老大的故事,他想要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剧情,之后就有了王家卫的导演电影处女作,关于两个底层小混混的黑帮电影《旺角卡门》。这部电影包含了他后期电影中的许多特征,奠定了自己的电影风格。《阿飞正传》是很多人的第一次。也是王家卫第一次拍文艺片;第一次收获金像奖、金马奖;张国荣、梁朝伟、杜可风等人第一次与他合作;这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王氏电影。如果说《旺角卡门》还遵循着香港商业片的基本套路,那么从《阿飞正传》的第一分第一秒开始,我们知道,一位不同凡响的电影鬼才诞生了。

3

独白是王家卫电影中叙事方式的一个重要特色。他用这种情感的单向流动,展示着人们的孤立、沉默,人与人的疏离、隔绝,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缺乏与障碍。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通常都会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拒绝了解别人,也拒绝被别人了解。他们倾向于保持沉默,用独白宣泄内心的感觉。

例如《重庆森林》中,警察二二三深夜给朋友打电话倾诉,却被朋友们一一拒绝,最终他选择在独白中抒发情感,那串独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都有日子,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而另一个警察六六三在被女朋友抛弃后,只好对着家里的毛巾、肥皂、玩具等自言自语。他对着用过的肥皂说:“不要那么没有骨气嘛,她才走几天竟然就瘦成这样。”对着湿淋淋的毛巾说:“我都说了叫你不要哭,你要哭到什么时候?做人要坚强一点。”影片《堕落天使》中则是把独白运用到了极致:哑巴何志武用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感受。

4

王家卫的电影就是意在显现现实都市生活中的荒诞,强调展示在现代社会中小人物处境的尴尬。在作品中,常常会有颓废、自嘲、悲观的特征,从而表现出无比的失落、无常和荒凉,这种表现手法无疑是与香港后现代的华丽苍凉和空洞喧哗密不可分的。

1997年《春光乍泄》,王家卫的美学艺术已经成熟。凭借这部电影,王家卫获得了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也是中国导演第一次获得该奖。杜可风获第3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摄影,梁朝伟获了他的第二个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在《春光乍泄》里我终于发现,王家卫的电影是不怕暂停的,每一帧都是一幅摄影展作品,王家卫的理念,杜可风的摄影,张叔平的剪接,已经配合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王家卫说:“我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具体一点,就是感情的错位、拒绝与被拒绝。都市人害怕错过,却时时错过。在王家卫看来,人与人的关系很看重时机,一样的人,一样的话语,时机不同,效果天差地别。如同苏丽珍和周慕云,当他们以彼此最沮丧、最难堪的状态相遇,当他们彼此孤独,他们在脆弱中相互理解、相互温暖,以至于尘封的心再一次投入感情的激流。

三十年来,王家卫成就了王氏风格,后者却又羁绊他。他的一生都在拍一部电影,一个从寻找到错过的世俗故事。寻找王家卫,寻找的不只是他,还有失落的花样年华。

1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堕落天使》

图联侵删

关注我们|专门学问

文字:20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