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走,假期!
假期结束后,得缓一阵子才能继续进入“打工”状态。能不能选择自己想工作的时间再开始工作,不被困于朝九晚五,甚至“996”?或者坐在海边,喝着椰子水,开个视频会议,而不是在格子间、工位上?
成为数字游民,或许能将假期的感觉、时间和地点自由,以及工作结合起来。
不仅是你想我想,还有其他人也有一样的想法。在马蜂窝旅游发布的《2021中国旅居度假白皮书》中,有超六成国民渴望成为办公地点不固定的“数字游民”,希望在工作的同时享受度假生活。
??
01
数字游民=时间自由+地点自由+旅行+…
简单来说,数字游民完全依靠互联网获得收入,生活地域不受限制。中文自媒体「数字游民部落」主理人Jarod等数字游民践行者认为数字游民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只是工作形式。
很多人按部就班完成学业、找到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很想去做的事情可能会被耽搁。比如凑不够长假去旅行,打造不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喜欢长时间几点一线的枯燥日常等等。
成为数字游民,则能推着人们去掌控和探索生活,既满足环游世界的梦想,还能拥有更灵活和自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数字游民推崇“地理套利”,即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可以利用不同地理位置之间的成本差异,赚更多钱,在成本更低的地方拥有同样的生活水准。就像买同样的包,不同国家售价不同。更广泛的含义还包括教育、医疗、投资、退休养老等。
提摩西·费里斯(TimothyFerries)的《一周工作四小时》是很多数字游民的启蒙书,书中提出了新贵(NewRich)的概念——不为金钱而工作,实现梦想并体验人生。过有选择权的生活,用心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几年,“不坐班”越来越普及。谷歌、微软、FB等公司宣布全员永久灵活办公。海尔集团海创汇合伙人,首席生态官,前微软加速器CEO檀林在一刻talks的分享中称,未来10年是数字游民的时代,人们会拥有更多更丰富的生活方式和体验。游民清单(NomadList)创始人,“数字游民运动的新教父”彼得·莱沃斯(PeterLevels)预测,2035年,全球数字游民的人数将超过10亿人。
不少国家也推出“数字游民友好签证”和政策。在游民清单(NomadList)网站上,列出了不同城市的详细指标,比如花销、网速、夜生活、气温、空气质量、安全程度等,数字游民可以参考这些信息来为下一站做准备。
02
去哪些地方做数字游民?
数字游民喜欢去哪里?国内最有名的地方是大理和三亚后海村。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从北京搬去了大理,从此他的朋友圈全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岁月静好。住进了更宽敞的房子,从客厅望出去就是高山和自由自在的云,文艺青年与书、酒为伴,生活安宁平静。
不少数字游民赚着北上广深的钱,在苍山洱海远离城市喧嚣。大理生活节奏很慢,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让这座城市热闹了起来,也学会了这座城市的步调。咖啡馆、小酒馆、当地菜馆、共享办公空间,满足一切生活需求,并且,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享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大理阳光充足,大朵大朵的白云悠悠飘在湛蓝的天空,有适合发呆的好天气。生活成本低,美食多,交到朋友的机会也多。
三亚后海村和“浪”牢牢绑定。“白天出海找浪、晒太阳、玩躲避球,晚上听音乐、喝酒、蹦迪。”之前不少人羡慕“北漂峰哥”,40多岁在后海再就业卖煎饼,“年轻的时候拿命挣钱,时间都用在赚钱上了。现在就是来找回青春与激情。”
后海村面海背山,拥有柔软沙滩、完整的珊瑚群。冲浪、浮潜、海钓、攀岩、瑜伽、篝火烧烤、露营徒步、保护海洋,在这样闲适的小渔村生活,会不会忘记房价,KPI,OKR,加班……
在海滩和阳光中,语言教师、自媒体从业者、程序员、瑜伽老师、联合办公空间/生活空间创办者等,践行着各自的“新贵生活”。
在Jarod的科普文中,他提到了“泰国的清迈和印尼的巴厘岛甚至有‘数字游民麦加圣地\\’的称号。”不少人前往这两个气候宜人、成活成本较低的地方做数字游民。《孤独星球》将西安、里斯本、胡志明、麦德林、第比利斯、首尔、布宜诺斯艾利斯、清迈、布达佩斯、拉斯帕尔马斯、卡门列为未来热门的数字游民目的地。
03
数字游民VS自由的生活
不少人向往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生活方式。对一些人来说,数字游民的生活意味着自律和“沉重”的责任感。没有上班时间、地点的约束,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完全变成了自己的事情,ddl选手或许会放纵自我。
在开始尝试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之前,不要想逃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令你感到悲伤的不是上下班打卡、通勤时间长,而是你压根就不喜欢你的工作。只有找到热爱并坚持,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事业,提升技能,获得收入。对数字游民来说,更理想的收入方式之一是提高被动收入,这样在时间、地点这两方面会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如果说,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样的事情,不如先做一些尝试和坚持,再来开始数字游民生活。
除了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负责,数字游民还要面临不同的“情感问题”。经常移动,对于交朋友和谈恋爱来说,并不是加分项。有些数字游民会选择单身,先去经历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去更多的地方,再来考虑是否找寻一个伴侣。在德国之声(DW)拍摄的纪录片中,Supi热爱数字游民的生活,过了35岁后,她希望能有稳定的感情,养育小孩。
数字游民会在不同地方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加入当地数字游民的社交群组,玩得到一起的人,其实不会因为彼此地理距离的改变而断了联系。
更为简单的开始,是直接做一个“旅行博主”,产出自己的内容。来自英国的M告诉我,这其实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有些数字游民在成为“旅行博主”后,无法享受旅行了,他们自己成为了“产品”,所有在旅行中的体验变成了去哪里拍出好看的照片,和酒店达成什么样的置换协议,对收入不稳定的焦虑等等。这甚至会危及他们的生活和对自己的认知,“很多人看上去总在路上,品尝新的食物,但他们并不开心。”
看起来,数字游民拥有着更为自由的生活,但背后是对自己生活的全面负责。Jarod曾说:我觉得大部分人是被生活推着往前走的,而不是自己掌控生活主动权,数字游民就是要通过生活方式设计重新拿回主动权。海滩阳光,自由行走是数字游民,自律严谨,专业负责也是数字游民。
“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要去过滚烫的人生。”
参考:
李庆雷,高大帅,《数字游民: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旅居群体》
一刻talks,《檀林:数字游民时代来临,你做好准备了吗?》
NatáliaMok,《DigitalNomad|一文解决全球人对数字游民的疑问》
高翰,《边度假边工作:数字游民的可持续间隔年》
刘星彤,《〈2021中国旅居度假白皮书〉出炉:新中产诠释“品质住宿为王”》
编辑|EllaKang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end-
▼点击观看&关注时尚旅游视频号
快速了解《时尚旅游》4月刊
你有哪些关于“数字游民”的遐想呢?
通过留言和评论分享给我们吧~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那就动动手指
点击右下【在看】吧~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