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相信大家对前段时间小学生教材上的插图引发的热烈讨论都还记忆犹新。插图中,咱们中国的孩子被恶意病态化、丑化——双眼无神,奇怪的五官比例,甚至跪着讲话的姿势,无不让人看了愤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插图中的外国小孩——金发碧眼,神采奕奕。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为什么要在教材上丑化中国小孩的形象?
这就不得不提到插画设计师吴勇。吴勇作为清华美院的高材生,不仅参与了人教版教材插画的设计,更是在众多岗位中担任要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因为最近的“教材插图”事件,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插图事件”引发强烈的舆论讨论,可这只是冰山一角。随后,在其他作品中,这种故意丑化中国人形象的歪风邪气也被网友们揪了出来。有家长和网友发现,课本中的文章有丑化中国人的嫌疑。除了课本以外,课外读物中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
作为影响全国青少年教育的图书,作为引导性如此强烈的文学作品,这种丑化是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举?如果是有心之举,那这样的丑化背后的真相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若是无心之失,那么教材的审核工作任重道远。细细数来,这样的教育类“毒”物数不胜数。作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在其儿童读物类作品中的表述,有许多不恰当的用词。比如在其写的诗歌中,竟然出现一些隐约透露着鼓励女生依附他人的诗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独立地位也在被不断强调。如果在青少年读物中,通过词句传递出带有不正确引导性的价值观,那么这将不利于幼女树立独立自强的价值观。从幼儿读物到小学课本,再到青少年读物,此类现象并不是个例。
在一篇全文标注拼音的童话作品《狼王梦》中,作者竟然用上了带有隐晦暗示的词语。如果这是针对成年人的作品,小编想网友不会有任何质疑。但作为儿童读物,如此用词未免有些不妥。也许有的人会说成年人看到作品时所联想到的,与孩子们看到作品时所联想到的,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儿童心智发展远不成熟,我们永远无法预知这样带有暗示的词汇会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怎样的损害。
当大连13岁少年尾随并杀害10岁幼女事件发生时,网友一律谴责少年,这名13岁少年的行径确实令人发指,但事件背后,我们也要看到,他所接触的文学作品对他不正确的三观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总是大谈特谈国内的教育,可不曾注意过这些夹杂在文学作品中的“毒”物。也许有的人会说此举有些矫枉过正。著名漫画家“乌合麒麟”在吴勇事件之后,为吴勇发声,暗指网友此举有抑制艺术发展的嫌疑。微博刚一发出,便引起众多网友的愤怒和不理解。可见,对于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应该合理并且健康,是得到众多网友普遍共识的。小编认为,艺术家们在自由创作的同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与受众者能接受的方式相符合。艺术本身没有对错,教材插图、文字表达都是这样,只是受众不同,对于针对幼儿以及青少年的作品,实在应该三思,慎重再慎重。
江南布衣事件中,人们清一色地批判其图案中使用的儿童暴力元素,可见社会大众对保护幼儿健康成长都极富责任感。这类事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索。针对这一系列的事件,小编认为,家长在为孩子挑选读物时,应当擦亮眼睛。做一位负责任的家长,将不适合儿童的作品过滤掉,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
同时,作为监管部门,也应当负起相应的责任。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关乎祖国未来发展,在过滤作品时,应当仔细筛选,选出适合青少年年龄的读物。以此为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他们误入歧途。最后,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儿童文学作品的出品人、作家们,在创作时,一定要审慎用词,始终牢记,这是面向儿童的作品,应当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承担起作为儿童作品创作者的责任。
网络上对此次事件的看法大体分为两派。一方认为,要严厉打击这种荼毒儿童和青少年的作品。另一派却认为创作自由,是我们主观上给这些文学作品以否定的态度。虽说创作自由,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受众群体,仔细甄别,那些弘扬正能量、积极向上,不带有歧视色彩的作品,才是值得我们选择的作品。因为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