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东方今报记者毛韶华
朱赢椿坦承,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读者无论从书名、内容还是设计上,都能直接感觉到—它,就是一块肥肉。“我一直觉得肥肉是大众的话题,所以不想用过于抒情、过度修饰的手法来表达,只想直白地去表露。就像炖猪肉,如果太精致,容易让人不敢下筷子”。
肥肉,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回忆?美味?还是欲望?一些以肥肉为灵感的艺术,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有趣的调侃生活的念头。比如,一本以它为主题,甚至以它的外形为封面的书……
“这货真的是书吗?”不少人在见到它的第一面时都发出这样的惊叹。红白相间、肥肥腻腻、触目惊心,不忍触摸……甚至在购买时还诚心诚意地送您价值40元进口法国猪肉的肉票。试问哪一本书在还未启封时,便可以这样高调地刺激到你的视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官?
好吧,不得不承认,它赢了!
这是一本以“肥肉”为话题的散文集。肥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的背后更有一种记忆,可能是一个年代或者一段往事,也可能是现代社会的缩影。编者朱赢椿邀请了多位作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写下他们对肥肉的记忆。这一段段时光的片段中,有美好,有无奈,有辛酸,也有大笑,还有不为人知的感动,集中呈现了一个有关“肥肉”这个油腻而有趣的话题背后的大时代、集体记忆和私人逸事。
朱赢椿坦承,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读者无论从书名、内容还是设计上,都能直接感觉到—它,就是一块肥肉。“我一直觉得肥肉是大众的话题,所以不想用过于抒情、过度修饰的手法来表达,只想直白地去表露。就像炖猪肉,如果太精致,容易让人不敢下筷子”。
于是,刘晓庆身体力行地表达了直接实用的理解:“吃一点肥肉可以美容。”杨澜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肥肉的好感:“怀念的,是小时候妈妈炼油渣的味道。”反而赵传说出了艺人的真心话:“喜欢肥肉的色香味俱全,但希望尽量不让它变为身上的一部分。”
在出版家沈昌文眼中,肥猪肉是补脑药,喜肥肉赛过一切:“从1945年到1951年,我在上海为工作佣,处境十分凄惨。那时,唯一可大快朵颐的,是为客人收拾餐桌上的残余时忽然见到余下的肥猪肉。”
作家苏童说自己并非美食家,只能勉强算上一个肉食主义者:“多年来走南闯北,我最尊重的餐桌通常都端上了肉,那些餐桌的主人大多与我相仿,对肥肉有着白头偕老的深厚情谊。”
演员喻恩泰的肥肉初记忆则与8岁时第一次令他迷醉的女孩有关。“肉是别人家的香,女孩是隔壁家的漂亮。是肥肉醉我,还是那女孩的笑?”两者的美在他脑海里紧密相连。
接着,美食作家沈宏非进一步将自己和猪油的会面,比喻为偷情。“谍战之父”、作家麦家更是直截了当地定义—“‘肥肉\\’是个色情词。给男人带来现实的冲动和浪漫的想象空间!”
凡此种种,从8岁到88岁,每个人眼中的肥肉都有故事,而这几代人的胃,或许比世间所有的档案,都更懂中国吧!
其他荐书
《请勿打扰》
作者:〔印度〕马尼·山卡尔·穆克吉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请勿打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孟加拉文坛上最受欢迎的小说,也是印度文学的不朽经典之作。该书于1962年在孟加拉首次出版,讲述了在加尔各答最大的饭店之一—沙贾汗饭店里的经历、员工以及客人之间的传奇故事。该书是由七八个单元小故事组成在一起的系列小说,作者以单元剧的写作方式,并以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讲述了发生在沙贾汗饭店角角落落的故事,为读者揭开了一台充斥着世间悲喜的人生大戏。
《空,欢喜—扯一扯当代艺术》
作者:胡赳赳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3月
本书为《新周刊》副主编胡赳赳第一本系统论述当代艺术的批评文集。分为三个部分:似引非引、万象、众生,其中“似引非引”向大众解释“何为当代艺术”以及“如何欣赏当代艺术”的问题;“万象”对三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种种进行了剖析和深入思考;“众生”则遴选了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余位当代艺术家肖像、作品及重要评论。语言犀利,见解中肯,分享艺术心得,思索生命和时空感悟。
《再见冬妮娅》
作者:毛喻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1月
《再见冬妮娅》是以同名长文为主的随笔集,也有忆及少年往事,青年逸趣诸多。“冬妮娅”这个名字或是一代人的心结,20世纪70年代里那样的一场爱情—懵懂、试探、感动、挫折、离别、重逢……
在这本书中,毛喻原记录了人生存在的瞬间,既有时代社会的特征,又有人性的纯粹。他的故事唤回了我们关于那个年代的青春、爱情、时代、心灵的记忆,也因此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