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除了AI,还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音乐科技?
最近几个月,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又有了不小的突破。
著名作曲家PhilipSheppard联手Siri设计“懂音乐的仿生人”——AI作曲家LifeScore,可以根据环境、心情创作专属BGM,这一功能未来将被用作辅助作曲家或配乐家创作,并可能被使用在公共场合的播音设备中,随机创作播放能让人满足、放松的音乐。
作为多位硅谷巨头联合创办的人工智能非营利组织,OpenAI也不甘示弱,开发出了全新的歌曲生成程序Jukebox。除了能按给定的风格自动生成歌曲,如果把一首歌的前12秒输入进去,Jukebox还可以自动补完这首歌,并且跟原曲的相似度还挺高。官网链接放在文章末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试。
许多AI设计已经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比如网易云、QQ音乐等音乐播放平台,都开始开发独立的AI推送机制。未来音乐的时代看似遥远,实际上却近在咫尺。
在音乐行业中,除了AI技术注定大放异彩,我们还将迎接哪些变化?
5G时代来临,无法想象的媒介形式
展开全文我们总是把5G挂在嘴边,认为它依然是遥不可及的技术。但不经意之间,它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4月23日,工信部公布,截止到3月底,全国已经建成的5G基站19.8万个,套餐用户5000多万。截止到2020年4月22日,已有96款5G手机终端获入网许可。今年将持续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预计全年新建5G基站超过50万个。
5G究竟是有什么特别?简单的来说,就是速度快,理论上能提供的速度是4G的100倍;延时低,大约是4G延时的1/50;传输稳定,大量的微型基站安置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解决了4G高频段长距离传输差的问题。
有人会感到疑惑,4G现在不也够用了吗?要这么快的网络干嘛?
当然是我们心心念念已久的全息影像直播了~
在第二届进博会上,诺基亚展台的“全息音乐会”就使用了这种技术。演奏者的“本尊”在浦东新区的金桥同步演奏,通过5G提供的超过200Mbps的传输速率,低于10毫秒的时延,将表演者的演出和声音实时投影到舞台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5G的超高网速以及覆盖率,意味着在未来,LiveHouse以及音乐厅,将不再是身临其境享受音乐的唯一场所,人们可以在更多的场景里面享受演出。
甚至负责演出的乐队成员可以不用在同一个地方。未来地域将不再是阻挠我们组成乐队的理由,即便是毕业分别,还是能够时不时排练或进行演出,并实时转播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粉丝。而现在,乐队异地实时排练就已经正在成为现实。
在虚拟现实领域,也有一些苗头正在萌发,例如4月24日堡垒之夜与美国说唱歌手TravisScott合作的1200万人虚拟演唱会,也许未来的演唱会,就是这么天马行空。
TravisScottx堡垒之夜演唱会
试想,未来的演出,我们将不再需要心惊胆战的蹲点买票,不用花费宝贵的假期飞到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不用在炎热的夏天,散场后被拥堵的交通挤得怀疑人生……
你只需要在家打开投影设备,或是戴上VR设备,连接网络,就可以在空调房里喝着可乐吃着零食,享受最完美的视觉盛宴……
曾经,火车和飞机的出现缩短人们的物理距离,电脑技术和数字音频让音乐触手可及,而今天,5G和全息投影技术的完善或许将会再一次改变人们的交流形式,改变音乐艺术的传播方式。
二、原声乐器将变成收藏品?
关于电子乐器的使用是否会摧毁学习者对于原声乐器的原理和操作认识,导致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业界的争论从未停息。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乐器早已成为现代音乐演奏与制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甚至不少软音源专门为建模出色的电钢琴进行二次采样。
AudioImperia的电钢琴音色
电子乐器的采样丰富度、功能和手感的逐步完善,各种电子鼓和电钢琴,成了音乐人们居家练习的标配。
无需保养、价格便宜、方便携带,音量可控……对于热爱宅家,囊中羞涩的广大年轻音乐人来说,不失为了解和练习乐器的优秀选择。
2019年,上海国际乐器展的罗兰(Roland)展台展出了众多新品,其中为音乐初学者可快速入门的Aerophonemini电吹管吸引了参展者的眼球。
未来的音乐会可能是这样的:
一首属于未来的《卡门》序曲
电子乐器取代真实乐器,可能吗?
当然是可能的。
当我们抛开附加文化价值以及历史内涵不谈,乐器本身只是单纯的“表达音乐的工具”,对于工具来说,实用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原声乐器受到材料和设计的限制,已经很难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改变形态。但电子乐器的未来,却还拥有着很多可能:
1.体积会更小、重量更轻、方便携带,演奏者再也不用为过飞机安检和搬家苦恼。
夺得了2018年设计智能奖的桂冠的YEVElectricViolin
2.无需太多的保养,音色的稳定性更强
3.大多数自带多种音色,可以适应现场演出,调节出更好的效果。
4.能装载微型系统,可以支持自动录音、自动伴奏等创作功能
有的人会说,电子乐器是没有灵魂的,远远达不到真实乐器的丰富质感。但是归根结底,所谓“灵魂”“真实性”,只是人类主观认知的结果,是足够丰富的信息堆叠产生的心理上的相信。
对于音乐制作人来说,这个现象可能会比较直观。十多年前,我们拿着罗兰三剑客做着粗制滥造的demo,塑料的音色让你甚至难以辨认出这是弦乐。
而今天,我们使用CSS和柏林管弦,只要你的技巧足够娴熟,制作足够细腻,在一般的音乐听众面前,以假乱真并不是问题。
这就是信息量的差别。只要一个音源理论上的采样足够丰富,声音建模足够合理,它就可以无限接近真实的乐器。
作为设备爱好者,未来拥有更多可能性、功能更加有趣的电子乐器,还是非常让人期待的。
三、大数据时代与AI鉴别抄袭
版权之争,抄袭之辩,可以说是现代音乐的一笔烂账。谁也算不清,谁也不敢算。因为在法律上,音乐的抄袭缺乏合理的判断模型,连资深法官也难以拿捏清楚其中轻重。
2019年7月29日,经过一周的庭审,著名歌手凯蒂·佩里被判抄袭说唱歌手Flame的作品《JoyfulNoise》,需赔偿原告方280万美元。
凯蒂佩里不服从判决并选择再次上诉。随着事件热度渐起,多位知名油管音乐人发声为凯蒂鸣不平,并制作视频证明:类似的乐段真的十分常见。
2020年1月,十五位音乐专家联名质疑本次事件的判决结果。2020年3月17日,上诉庭法官推翻了陪审团的判决,凯蒂佩里最终翻案成功。
虽然事件圆满解决,但是凯蒂佩里在被指控抄袭的六年时间,为此消耗的难以估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和形象成本,都已经永远无法追回了。
随音乐作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创作的重复概率也会越来越大,但并非所有的相似都是司法意义上的侵权。由于缺乏完善的审核制度,只要因疑似抄袭被告,音乐人都将面临巨大的名誉和财务危机。我们可以预见,如果不做出改变,在不久的未来,创作者将人人自危,对于“原创”敬而远之。
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无法制定一个合理判断抄袭的标准。如果人类无法解决,那么谁能解决?
AI和大数据或许将会解决这个问题。
程序员、音乐家和版权律师DamienRiehl以及音乐家、程序员NoahRubin借用暴力破解密码的思路,用算法算出了687亿段旋律并扩充为公共资源,放到网上供大众免费下载使用。
DamienRiehl在TED进行演讲
这是一个有趣的想法,它意味着,如果用计算机把所有的音乐旋律都计算出来,并注册为公开数据库,那样不论以后这些旋律被如何使用,都将不会出现版权纠纷。
当然,这样的公共数据库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合理性,以及把音乐旋律公共化是否会将抹杀音乐创作的意义,这些问题都还值得探讨。
除此之外,更合理的一种猜测是: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制作出AI音乐分析程序,能够快速提取歌曲中的所有的旋律、和弦、曲式、配器和混音等信息,然后按照大数据的方式对比所有的已知的音乐作品,并且根据严谨的算法,验证自己的作品是否存在抄袭问题。
如果音乐人在作品发布之前,通过软件扫描,就能确定作品中哪些部分可能侵权,就可以提前修改,进行规避。同时,这一技术也可以为判断抄袭和侵权提供一定的参考,减少审核成本,提高鉴定的合理性,降低像凯蒂佩里那样一审被误判的概率。
更好or更坏的时代?
技术的进步永远会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AI会抢走音乐人的饭碗吗?》中提到,AI的出现和发展将取代很多套路化严重的作品创作,让不少音乐人因此丢掉工作。
但同时,新技术的开发代表着音乐行业潜在的商业潜能。这块蛋糕会越来越大,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音乐行业,带来更多的行业变化和职业需求。
电声乐器的革新将为创作和演出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5G与全息投影技术将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给音乐人更多曝光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大数据与AI鉴抄程序能够一定程度地预防创作“撞车”,让创作者规避风险,让抄袭者无处遁形。
不论是作为音乐人,还是作为音乐的听众和享受者,未来的音乐世界都将会是一片别样精彩的天地。
《卡罗尔与星期二》中描绘的AI作曲技术
“我不知道未来音乐会变成什么样子。”英国知名歌手、词作者、乐队领唱马库斯·芒福德如是说道“但如果我的音乐听起来不错,人们也很享受,对我来说,足矣。”
偶然音乐的鼻祖约翰·凯奇曾经说过:“在新的时代,音乐只是声响。”它或许是高度拟真的虚拟人声与乐器,是AI全自动创作的歌曲,是早已早已改头换面的和声,也或许是原子振动的微波,是星球与大地震动摩擦的浪潮,是来自遥远星球异文明的低语……“我们无需害怕未来的音乐。”
不论如何,创作者要做的事情,无非是将这些奇妙新鲜的事物转变为声像,融入心灵深处最朴素的悸动与情感,描绘出一幅幅人类文明生存与思考的画卷。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依旧如此。
大家觉得音乐未来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呢?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奇思妙想!
歌曲生成程序Jukebox官网试听:https://jukebox.openai.com/
▼
紧跟时代需要不断学习
这里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帮你找到同伴,摆脱拖延
编曲交流群欢迎你!
??音乐人网长期征稿中,点击查看详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