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益生菌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它的健康功能被越来越多的科学所证实。为引导益生菌健康发展,202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根据益生菌的研究有了最新进展。
新闻链接
4月20日,《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以下简称《共识》)在《中国食品学报》网络首发。
为引导益生菌行业健康发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邀请17位食品科学与医学领域的院士专家,以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发言、交流、记录并撰写成文,经过多次讨论与完善,共同完成了该版《共识》。
《共识》认为,目前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可,其标准法规体系的完善需要扎实的科学基础为支撑,其3个核心特征为足够数量、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
益生菌在我国的研究进程
人类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评价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需要加强公众科普教育,科学合理消费益生菌相关产品。
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益生菌的科学定义:益生菌系指活的微生物,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食品工业健康转型及技术创新的多方驱动下,益生菌产业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增长较快、创新密集的产业,同时,益生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增多。
益生菌的核心特征是足够数量、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2018年我国修订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已采纳这一概念。
2019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汇集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智慧,于5月23日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年版)》,该共识对益生菌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在此共识的基础上,202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再次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根据益生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更新,形成该版《共识》。《共识》将对我国益生菌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新的益生菌《共识》都说了些什么?
具体内容大家可以阅读原文,在此我们只是大概介绍如下:
首先是,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2018年国家卫健委立项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工作,标准的制定将参考国际安全性评价的原则,用于指导我国益生菌市场使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
再有,应完善益生菌标准法规体系,近年来,随着益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对益生菌产品的管理与相关标准法规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其中产品创新必然带来现有管理与标准法规的突破。食品的安全性仍然是我国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评价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目前研究表明,不同种的益生菌基因组差别较大,即便是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性。科学研究发现,益生菌菌株能否在人体肠道中定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肠道中固有菌群的组成和结构。
目前在全世界食品中益生菌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配方奶粉、发酵果蔬制品、膳食补充剂(固体饮料、胶囊、片剂、滴剂等)、焙烤类产品、糖果、巧克力等。目前,我国已获批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常见产品形式包括粉剂、胶囊、片剂等。
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类的保健食品时可通过阅读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功能,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冲调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水温不宜超过40℃,与人体正常体温相近最佳,避免益生菌受热失活引起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影响其保健功能。正在服用抗生素人群,服用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时间应与服用抗生素时间间隔2小时以上。
总之,加强公众科普教育,科学合理消费益生菌相关产品是当前应该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与讨论和编写共识的专家
(按姓氏汉语笔画排序):
丁钢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云战友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厉曙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石汉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田丰伟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任发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杨瑞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何国庆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学院
张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陈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邵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张国华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金苏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
孟素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钟瑾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徐进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翟齐啸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工作组秘书:
陈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罗江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本文感谢
图文编辑:雷若彤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