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哪一仗被称为淮海战役的“画龙点睛之笔”?指挥者是谁?

陈锡联,湖北红安人,是解放军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之一(授衔时年仅40岁)。从红军时期开始,陈锡联就因为作战英勇,就有“小钢炮”之称。抗日战争中,任129师385旅769团团长的陈锡联率部夜袭阳明堡,炸毁日军飞机24架,堪称奇迹。

解放战争中,陈锡联率部打的这一仗也很出名,其效果让伟人也感到意外。

1948年11月6日,陈锡联所在的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了淮海战役。

11月11日,在临涣集文昌宫,召开了中原野战军纵队以上干部会议,时任三纵司令员的陈锡联受领了攻打宿县城的任务。

宿县在徐州以南,蚌埠以北,扼津浦线徐蚌段要冲。自华东野战军截断陇海线东段后,徐州国民党军与蒋介石大本营的海上通路已断,仅剩津浦线这一条陆上通道。一旦攻克宿县、截断徐州与蚌埠之间的铁路,徐州的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就会完全陷于孤立。

陈锡联深知攻克宿县的战略意义,指挥三纵各旅和九纵二十七旅,星夜进逼宿县,于11月12日打响扫清宿县城外围的战斗,迅速占领了东、西、南、北四关。

宿县除了高厚的城墙和一人多深的护城河外,还构筑有多层暗堡等永备工事,守敌为一四八师、交警十六总队、装甲七营等部,共有13000人。而陈锡联的三纵虽有3个旅,但因出大别山时将3个团留在皖西坚持斗争,故全纵队只剩6个团16000人,加上九纵配合作战的部队,也不足20000人。要攻克宿县,而且要“速战速决”,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展开全文

11月14日,陈锡联率各旅指挥员抵近前沿勘察,认真研究了攻城的打法,选定了突破口。11月15日17时,各旅按陈锡联的部署发起总攻。

为迷惑守敌,南关和北关的佯攻部队首先打响,15分钟之后,东关和西关的主攻部队才开始行动。战士们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强行架桥成功,越过了护城河。又通过连续爆破,拔除了敌人的明碉暗堡,将城墙炸开缺口,突入了城垣。敌人利用街垒、路障、装甲车顽抗,攻城部队的伤亡多了起来,有的连队干部全部伤亡,有的连队只剩下二三十人。

陈锡联及时派出预备队投入巷战,战至11月16日凌晨3时,将宿县守敌全歼,俘虏敌津浦路护路中将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官张绩武。

陈锡联率部攻克宿县,切断了徐州国民党军与后方的联系,堵住了数十万敌人的退路,象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一样,又一次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有利态势。

中央军委对此战给予了高度评价。伟人也感意外,他在电报中说:“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做这种估计。”

后来,一些军事评论家、军史学家,更将攻克宿县、切断徐蚌形容为淮海战役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