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大宋王朝建立,定国都东京于开封。东京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墙,皇城居于城市中心,内城围绕在皇城四周。外城(亦称罗城)平面近方形,东墙长7660米,西墙长7590米,南墙长6990米,北墙长6940米,周长约29公里。罗城东、西、南三面皆三门,北面四门,此外还有专供河流通过的水门10座。

全城道路从市中心通向各城门,主干道称为御路者有3条,其中的一条从皇城南门至外城南门的南北向干道,宽200米,是全城的主轴线。东京从始建起即没有封闭的里坊。它以坊巷为骨架,城市面貌颇具特色。其主要街道成为繁华的商业街,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也十分繁华。

东京的住宅与商店分段布置,州桥以北为住宅,州桥以南为店铺。有的街道住宅与商店混杂,有的集中的市与商业街并存。大相国寺被称为“瓦市”,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每一交易,动计千万”。在一些街区还存在夜市,如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有许多酒楼、餐馆通宵营业。《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东京商业繁华、文化昌盛的面貌。

北宋末,东京人口约有130-19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早的纸币“交子”已在流通。东京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商业文化中心。东京的城市结构冲破了传统的里坊制,更多地顺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历史上都城布局发生重要转折的焦点,对后世的都城建制产生有很大影响。

宋王朝无论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是空前的、跻于当时世界前茅的。如在思想文化方面,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的产生,古文运动的完成,宋词的繁荣,方志学的形成,金石学的兴起,话本的产生与发展,佛教的中国化大众化,以及科举制度的完善,教育的发达等等,都是封建社会中划时代的变革和转折。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指出:“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