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从来都不是一个最佳职业,如果成绩做得好还罢,稍有不慎便会背上“昏君”的骂名——比如晋惠帝司马衷,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还没来得及享受,便“驾鹤西去”了。可在史书上,除了关于他的笑话外,大概无人记得他是谁。

且不说司马衷的智商如何,如同崇祯遇上了天灾人祸,司马衷其实也是一个倒霉皇帝,在其即位第二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并且,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晋朝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天灾连年不断,最多的时候甚至有十二个郡国同时受灾!

这还不算惨,在天灾连年不断的时候,西北地区的匈奴等游牧民族也趁机发动叛乱,准备席卷中原,将劫掠中原视为“打谷场”;经过五年多的艰苦战斗,总算是解决了叛乱。可是,外部问题解决了,内部问题依旧存在。

在天灾连年不断的时候,内部外戚、士族、藩王之间的明争暗斗,让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晋朝雪上加霜。刚刚即位不久,司马衷能做的事除了到处赈灾外,大概就只有盖章赦免受灾地区的税赋。可是,即便如此,此起彼伏的叛乱依旧无法禁止。

只是,从中可以看出一点:至少司马衷不是一个连朝政都不懂得的傻蛋!但是,为什么在史书上,他就能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话,最终让其成为千古笑话呢?

有一点要清楚,并非只有晋朝才有百姓没有饭吃的情况,在秦汉战乱、大汉中兴之前,之后富裕起来的关中地区其实也发生过大饥荒。据《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不用过多解释,仅看字面意思,就足以了解当时的惨烈局面了。

连大规模的流民流窜都不禁止,也足以看出汉朝建立之前,当时的中国有多混乱了。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刘邦会允许“易子而食”的情况发生?更别提以法律的条例,去赦免此类现象了。可是,残酷的现实也是事实!

由此可以看出,当刘邦建国之前的无奈之举,被史官记入史书时,乱世时的无奈也就成为后世警醒人的案例了——司马衷不是文盲,自然也知道这段历史,因此,在没有切肤之痛的情况下,他才敢说出那番话,虽然后面成为了笑话。

当人们笑话司马衷是白痴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看到了那段历史的无奈与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