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三个字,分开都会读,合起来你懵不懵?

蔡维徳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仿佛看到了骇客帝国里那个由0101代码组成的世界。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振华/北京报道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赖于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在近年的迅速提升,以及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

2016年6月第二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蔡维德分别在接连举办的4个不同论坛上发表了4次几乎一样的演讲。作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徳演讲的话题都是“区块链”。

“半年前我跟人讲区块链,许多人甚至没听说过。如今,我还常常遇到别人问什么是区块链。”

展开全文

在蔡维徳眼里,区块链是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信任问题的一种架构,是一组旧技术集成的新技术,并且具备解决生活中与信任有关问题的延展性。

蔡维徳认为它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它关乎技术、安全、应用和监管的方方面面,它的发展仍有很多痛点。

只是,这个“很复杂的东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谈起。

区块链不是比特币

对区块链的认识和应用,最早的一批人,来自于比特币领域。比如徐明星,他创办的北京乐酷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OKCoin)于2013年10月上线,号称是全球最大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但是,“比特币区块链只是区块链的一种,甚至可以说比特币区块链与目前应用于商业场景的区块链,在技术方法和路线上的重合度非常小。”布比(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蒋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应用了五六年后,为什么区块链技术会突然走红?

“从技术角度看,2009年诞生的比特币区块链技术需要时间验证,如今区块链用于建立技术层面的信任被验证是可行的;从行业角度看,最近几年是信息网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为区块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多外部环境。”蒋海说。

作为目睹区块链技术从诞生走向热门的“业界老兵”,他从来不认为区块链技术有多神秘。

“以前账本是独立的,存在于单一中心。区块链技术,就是以分布式账本的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多中心。这样的好处是即使某一个节点改变了数据,其他节点也不会改变。”蒋海说。

以转账为例,甲通过银行向乙借了100元,银行将划拨这100元,账本保存于银行。

区块链技术则是,甲在区块链上广播这一交易信息,区块链上的甲、乙、丙、丁等节点纷纷将这笔账记到属于自己的账本上去,并且附上自己的签名,从而实现了账本的去中心化、公开的、不可逆的同步。

这里暗含了三个规则:同时间段只允许一个人广播(或者说必须达成一致);

广播内容必须在所有节点同步备份;记完账后要附上自己的签名并转发,以确保真实性。

遇上黑客怎么办?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2009年的以太币发展至今,已有7年时间。最近最热的一条新闻,当属“TheDAO事件”。

生于1994年1月的天才少年维塔利克·布特林创办了以太坊(类似于比特币),并在上面开发了他的区块链项目TheDAO。该项目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自治的风险投资系统,刚于2016年5月创造了众筹项目融资1.5亿美元的世界纪录。

6月17日,TheDAO被黑,黑客利用其漏洞,劫持了多达360多万以太币(折算约为6000万美元)。这个安全事故,令关于区块链的技术安全性质疑又浮出水面。

“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一家主流金融机构采用公有区块链。并且智能合约技术不成熟,TheDAO上使用的智能合约,既不‘智能\\’,也不是法律上的‘合约\\’,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及框架来保护参与者。它被揪出漏洞是必然的。”蔡维徳如此评论道。

目前业界将区块链划分为三类:公有链(如比特币网络)、联盟链(同类型机构联盟组建的区块链)和私有链(同一公司内部的区块链)。其中,公有链对全部节点开放,而联盟链和私有链通常是许可链,有权限限制,在安全性上有更多的保障。

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常务副秘书长申屠青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TheDAO平台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运行太大的金额并不合适。

虽然被黑客入侵,但鉴于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技术特性,TheDAO追回损失在技术上可以容易地解决。

事实上,业内争论的焦点在于,对黑客攻击造成的不公平交易是否予以取消。假如被人为取消,就必须采用类似于“黑客手法”的技术,那么也意味着公有链系统所秉持的去中心化理念受到了冲击。

监管难不难?

在联盟链和私有链中,监管问题好解决。

“可以直接封死账户,对黑客从节点中拿到的资产进行反向操作,从而弥补损失。”申屠青春告诉本刊记者。

实际上,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的分法,就是按照去中心化的强弱程度划分的。但蔡维徳不喜欢“去中心化”这个词:“去掉的是哪个中心?造成这样的对立并不好。”

从另一角度来看,去中心化引起的担忧更是直接体现在监管层面,毕竟监管也属于第三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6年1月20日发表的题为《虚拟货币与超越:初步探讨》的论文中指出,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质很难符合传统监管模式。

2016年7月10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在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表示,区块链技术需要规范,否则会被利用来从事非法活动。

“我们现在也已经注意到有一些人用区块链技术创造各式各样的所谓‘数字货币\\’,其实那不是一个正当的途径,这种创造的‘数字货币\\’到底有多少公信力是值得怀疑的。还有的区块链货币应用平台搞期货交易,甚至搞高杠杆交易,这不是规范的行为,属于要限制的行为。如果在此基础上不规范的话,会造成新的非法集资或者金融不稳定的来源。”霍学文说。

他说的“数字货币”,依赖的就是公有链技术。在业界,但凡想将区块链应用于不同领域者,基本上不碰公有链。这也算是业界对监管的回应。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区块链是有利于监管的。

“在区块链中,给监管层一个节点,让它拥有所有数据,相当于监管层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全景和每笔交易的流向,显然是可以加强监管的。”蔡维徳说。

他注意到,英国首席科学家认为区块链技术甚至会催生新型的监管技术,可通过区块链技术手段实现更高效的监管。

“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监管,只有直接有关联的数据才会出现在这个链里面,不但能够提高监管效率,扩展监管能力,甚至还提高了监管本身的公信力。不管是对被监管的人而言,还是对监管部门来说,都是利好。”蔡维徳说。

2016年6月,由万维网联盟(W3C)举办的“区块链与网络研讨会”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开发者展示区块链技术和应用

(等等,我还没找到更懵的图)

能否取代金融机构?

肇始于比特币的区块链,天然地与金融业建立了最亲密的关系。

区块链技术的诞生,在北京人民汇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立仁看来,是金融技术的一次极大的创新。

“金融技术的基础性作用是记录资产,它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证明权利的真实性。”王立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他认为,人类进行资产交换,会产生信任纠纷,因此必须把交易的内容和数据记录下来。从结绳计数,到泥板计数,再到实物货币、纸币、票据、复式记账、电子货币,等等,莫不如此。

后来,交易双方可能各自有独立的账本,因此发生交易就产生了对账、平账等麻烦的事情。

发展到近现代,包括银行等提供信用背书的第三方中介就开始兴起了,它们成为交易的中介和中心。而这种中心化的信用中介是账本的实际拥有方,它是交易的操作执行和记录者。

假如银行要篡改用户的记录,会十分容易。但区块链技术或许能成为去中心化的突破口。

以前集中在第三方中介手中的唯一账本,现在变成了区块链上各参与节点共同维护的公共账本,或者说,每个节点都有一个账本。第三方提供信用背书的功能可由技术替代,而点对点的平等网络体系有望建成。

“这样看,并不是去掉哪个中心,也不是没有中心,而是建立一个可信任的多中心体系。”蒋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他给本刊记者举例称,利用区块链技术运营的数字资产发行,有可能降低对大渠道的依赖,提升小渠道甚至个人的流通作用。

“区块链的颠覆性就体现在这里。即便第三方信用中介不完全消失,也将极大地降低金融业相关业务的成本。因为,要第三方中介提供信用背书,是需要很高成本的。”王立仁说。

另一个典型的金融领域应用场景是证券交易。现在,证券买卖因涉及多方对账,需要的清算时间是“T+2”或“T+3”,有延迟。

蔡维德告诉本刊记者,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有些对账和监督必须由人工来做,会出现差错;二是清算时间过长。

“倘若使用区块链技术,能减少甚至消灭交易差错,并能够优化后台流程、缩短结算时间。”他说。

高盛分析师詹姆士·施耐德等人认为,“区块链技术在美国能每年节省20亿美元成本,从全球范围来看,假设成本和股市市值成比例,那么每年节省的成本可能超过60亿美元。”

革命还是试水?

区块链技术对金融领域的颠覆式猜想,几乎可以称得上要多疯狂有多疯狂。

可以预见的是,基于区块链的金融系统,成本更低,流程也会更便捷。

行业研究机构Gartner的《2016区块链工具箱报告》(以下简称Gartner报告)显示,目前区块链的应用层面,金融业应用占52%,居首位。

深圳银链科技公司CEO申屠青春也观察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对区块链技术产生兴趣。而热潮背后,他却感觉到,金融机构做区块链是“戴着镣铐跳舞”。

“金融机构在不改变用户归属、不改变业务归属和流程、不改变敏感数据归属、不改变监管要求和架构等前提下,怎么发挥区块链的优势?”申屠青春说。

在他看来,金融机构本身就是第三方中介,区块链则是要削弱第三方,而“金融机构不可能革自己的命”。

蔡维徳观察到,包括银行等大部分金融机构试水区块链,都是从非核心部门开始的,比如公益项目,开放日活动项目等。

在王允臻看来,现阶段金融机构试水区块链的小心谨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相当于要更新一个既有的久经考验、值得信赖的系统,不但会有技术成本和实际的财务成本,更重要的是,必须重新再造一个与之适配的风险管理层。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越高,带来的风险就越大,就会越谨慎。”他说。

然而,金融业内也不乏“吃螃蟹的人”。

2015年9月,美国金融技术公司R3成立了区块链联盟组织R3CEV。

该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定制的基于以太坊的跨境区块链解决方案。银行可以通过区块链上的代币资产来模拟交易,将大大减轻交易成本,增强流动性。中国平安金融集团在2016年5月宣布加入R3联盟,成为该联盟的第一个中国成员。

2016年6月16日,英国银行(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宣布,他们计划在RTGS(实时全额支付系统)中使用区块链。

“这是一个重要的声明,RTGS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这说明区块链的应用已经到了业务核心和战略层面。RTGS是英国国家经济金融的运行中心,堪称国家经济的心脏,日处理5000亿英镑的交易额,相当于英国三分之一的GDP。”蔡维徳评价。

(让我喘口气儿)

是改变世界的下一个协议?

而今,区块链从金融领域出发,正蔓延到越来越多的领域。

高盛银行在2016年6月公布的《区块链——把理论付诸实践》中,列举了包括共享经济、供电市场、房地产、证券交易以及金融市场等五个领域的区块链应用。

在王立仁看来,只要是涉及到真实性的领域,都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更好的改造。他的名单上包括能源、物联网、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影视版权、农业、纺织业,等等。

Gartner报告显示,排在金融应用之后的,是媒体应用、法律应用、政府应用,以及健康应用、零售应用、能源应用、教育应用等领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正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区块链微电影版权项目。蔡维徳介绍说,在私有区块链上,可以通过严格的智能合约完成自动版权交易。

“你看一次付费微电影,就自动实现扣费,并且能保护版权。因涉及到的观看市民和微电影数量非常大,这系统有可能成为现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块链项目之一。”蔡维徳说。

蒋海则告诉本刊记者,布比区块链已经应用于数字资产、贸易金融、供应链溯源、公示公证、股权债权、数据安全等领域。

“区块链技术不能只往极客型社区文化方向发展,它的商业价值发挥,还得是与产业的结合。”蒋海认为,有两种动机可以驱动不同领域采用区块链技术。

“一种情况是,区块链帮助产业更好地保证品质,增强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另一种情况是,出于安全需要,如医药领域,采用区块链能追踪到到底是哪个药厂出事、出事环节具体出在哪儿等。”蒋海说。

建于互联网之上的区块链,也弥补了互联网本身的结构性缺陷,为区块链的对外延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看,1969年阿帕网发明,1987年大家才开始关注安全和隐私。”王立仁说。

他解释说,早期互联网依靠保密制度,后期保障安全靠打补丁的方式来弥补缺陷,“直到现在,大部分数据和信息都是掌握在中心化的大网站手里的,这导致了数据的集中,服务器一旦掉线后果十分严重。”

而区块链本身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只能转移不能复制的技术特性,将直接在区块链网络之上实现数据权益的清算,使得目前的信息互联网有向价值互联网演进的可能。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范式,也是一种革命性的新型生产关系。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系统能对市场进行如此真实的模仿。从传输信息,到转移价值,新型互联网的想象空间不可小觑。”王立仁说。

麦肯锡报告指出,区块链技术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

作为计算机领域研究专家的蔡维徳,关注的另一热点是计算法律学。

他向本刊记者举例称,由于区块链技术无法篡改的特性,它在电子证据有效性方面可以更好地验证。

“那么会不会产生新型的法律行为,甚至用代码法律打造一套全新的数字社会信用机制呢?”蔡维徳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仿佛看到了骇客帝国里那个由0101代码组成的世界。

你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蓝字阅读相应的文章

◆◆◆◆◆

瞭望东方周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