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梳子姐
北风渐寒天欲雪。
对于2022的经济走势,很多人持悲观态度。
去年末我曾提出一个观点,2021年可能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
随着土运结束,与之相关联的行业如多米诺骨牌一般潮水般躺平,也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失业潮。
而脉冲式疫情也如找盲盒一般,在不同的城市间不断切换,可以数得着的大城市,几乎走了一个遍,每次出现都是风卷残云,留给实体经济一地鸡毛。
这一场疫情,胁裹着每一个人艰难向前,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究竟是大萧条的前奏,还是大变局的续曲?
01.
疫情笼罩下的危与机
刚刚过去的辛丑年,遍地惊雷。
这一年,香奈儿停产,爱马仕歇业,劳力士也宣布停工。不仅是奢侈品,回到国内,恒大爆雷,苏宁失血,海底捞、星巴克开始关闭线下门店,校外教培行业更是血流成河。
即使是此前高歌猛进的互联网大厂,也迎来了裁员潮,曾无比风光的大厂骄子,瞬间游落街头。
头部企业尚且如此,数量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处境可想而知。
据统计,有多达50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近八成中小企业面临流动资金难题,只有20.7%的中小微企业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应付及维持运营,有30%的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以支撑3个月。
自疫情以来,国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及倾斜力度,如果不是政策性地放宽及无条件到期续贷,会有更多的小企业面临困境。
中小企业的困境,人们往往把原因归结到疫情身上。
最具代表性的是郑州那家餐馆的停业通告。
从6月份开始签合同,装修7月份试营业,7月20就遇到了洪水,26号的时候恢复营业,8月1号曝出疫情停业,9月3号恢复营业。
中间因为疫情生意非常惨淡,10月份稍微有点起色,11月份又爆出一枪,12月生意回升,结果又遇上了疫情。
看到让人想落泪,然而市场不相信眼泪。
挺过疫情的寒冬,有多少人可以满血复活?
同样是河南洛阳的一家酒店,本来位于热门商圈,经常满房。但疫情来临,叠加暴雨影响,这家酒店经营一度陷入瓶颈期。
是坐以待毙还是破冰求生?
作为经营者,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1年初,店长刘安珂开始接触线上互联网平台,并对经营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制定了新的运营方案。
刷新理念、分析数据、改进服务、加强激励,酒店仅在美团上,从刚开始每月几十个订单,到超过600单,突破800单,实现了逆境中的平稳上升。
刘安珂感慨道:“和互联网公司的小哥们在一起,觉得有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
她非常欣赏互联网平台的理念:“商家好我们才会好,在新平台的生意可以不断往上做,没有天花板。”
商家单打独斗确实不行,只有拥抱新变化,与新趋势抱团,才能任由风雨起稳坐钓鱼台。
时代变了、技术变了、业态也变了,每个营商都需要快速转变。
哪怕是剃头、修鞋、磨刀这样的小营生,谁转得快谁就能弯道超车,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商场不相信眼泪,竞争不顾怜苦情。
面对疫情这个最不可测的变量,等待就意味着死亡。
只有想办法跑赢疫情,才能掌握住未来。
02.
上海作业的温与度
疫情防控,上海绝对是个优等生。
1月13日,上海发现3个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出现了一个中风险地区,可是它的面积只有20平方米。
静安区愚园路228号,这个仅包括一家沿街奶茶店和隔壁米粉店的“最小中风险地区”,引起了人们的关心和好奇。
如果换成别的地方,大约就是另外一种结局——全员核酸、商业停摆。
3个病例,20平方米的中风险地区,周边的商场、写字楼、饮食餐饮无数、人流密度难以计算,这么小的中风险地区,真的能够管控得住吗?
这是上海疫情防控的麻痹大意,还是自信任性的底气?
上海的防疫颗粒度,是平方米级的。
对感染者密接的溯源和排查,2830人的追踪和管控,几千人的隔离与生活安排……最终落实到3个人,与20平米的管控范围,背后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科学防控。
当迪斯尼游客全面核酸检测时,它的上空依旧闪烁着烟花;
把疑似人员送进酒店时,他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宠物;
管控2830人时,只有20平米成为中风险地区。
不被打扰的公众生活,稳而有序的经济运行,上海的温暖真是羡煞旁人。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西安“一码通”的两次崩溃,暴露了城市管理的底色和真相。
静安寺门店被隔离后,“霓裳茶舞”同步发布公告:病毒可以被隔离,但温暖不会被隔离。
停业期间,所有员工工资照发,所有门店员工每天做一次核酸检测。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管控部门于心不忍,底层中小商奶茶户温情以报。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这家奶茶店虽然线下打了烊,但是因为提前运营了大众点评的线上门店,所以当线下店因不可抗力而闭店的情况下,线上依然可以继续做品牌运营,做到店歇业但人不散。
小店的从容应对,大众的温暖以报,在大众点评这家“霓裳茶舞”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众多网友看到新闻后,来到点评评论区给商家加油。
那些曾经的老顾客,便开始回忆与展示曾经在这家门店的美好回忆,然后表示解封之后一定再来;而那些未曾有缘来过的人,就说自己以后一定要来;还有行动力强的顾客,直接在品牌的其他门店下单支持。
这家由一群年轻人创立于湖南的奶茶品牌,在上海站稳脚跟并不容易。奶茶店老板曾灿说,疫情发生后,原本以为可能没有顾客再来了,但当日他们上海地区的门店的营业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0%。位于淮海路的另一家分店,顾客大排长队,店里没办法只能退掉了一百多份订单,因为实在做不过来。
数字化让小店行稳致远,这样的温度成为疫情下的“双向奔赴”。
他们是否喜欢“霓裳茶舞”的产品是一回事,但他们前来表示喜爱与支持的原因,无非是:此刻你的苦难我感同身受,我与你同在。
这是与霓裳茶舞的共情,也是对我们共同所拥有的生活的共情,人们不仅需要把奶茶喝到嘴里,还需要把温情润到心底。
理发店灯火通明,美团小哥们忙碌不停,咖啡店人来人往,宠物东张西望,车水马龙,烟火如常。
20平米奶茶店成熟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是众多小店的缩影。
疫情冲击下,数字化正使得小微企业长出更强韧性,应对突发意外时拥有更多从容。
数字化让疫情可防可控,数字化让小店行稳致远。
我们不可能都到上海去生活和创业,却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自己就是一家小店的主人,突如其来的疫情或其他不可抗力降临时,当地政府能否做得像上海那样优秀?自己能否有“霓裳茶舞”这种韧性和活力?
无论政府的公共政策怎么执行,我们都无法影响和改变,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赎。
别的不说,照抄“霓裳茶舞”作业总是可以抄的。
大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却微尘,故能成其高。
把握机会、拥抱梦想、增强信心,需要硬碰硬的实力,需要四两拨千斤的技巧,需要合作共赢的彼此助力。
数字经济的星辰大海提供了无限可能,梦想已经照进现实,胜利永远属于那些奋力奔跑的追光一族。
而万千个小店的微光聚在一起,便成了时代的一束强光。
03.
数字时代的虚与实
观大势者明,顺大势者胜。
2021年的大势是强力增长,2022年的大势是稳字当头。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
中国经济表现没有辜负全球期待,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
从一、二、三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特别亮眼,增长高达17.2%。
这一增长,是过去五年增长势头的延续。
“十三五”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始终保持着年均超过16.6%的增速。
提供了驱动力,贡献了增加值,数字经济和数字服务功不可没。
2022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也是“稳中求进”的重要一年。
不稳则乱,不进则退,稳是基础,进是增项。
在这个大趋势中,传统服务业形态并未消失,但面临着升级迭代的生死抉择。
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大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21世纪的“石油”,数字产业是新的产业,以人力资本的投入为主,研发周期短,技术迭代快,是典型的“换道超车”型产业。
从国家宏观走向来看,加强政策主导和规划牵引。
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数字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高悬监管利剑,大力整治数据违法采集滥用、平台巨头垄断、资本无序扩张等非法非理性行为,拆掉唯流量论的“围墙花园”,推进开放互联互通,使数据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流动起来,营造了数字经济的新气象新气势。
从行业领域来看,技术进步与业态创新互动。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重点产业纷纷发力,通过脱虚向实,正深扎到实体经济的各个行业领域。
2021年下半年,阿里、腾讯、抖音频频喊话,呼吁互相开放。9月17日,微信发布声明,开放了一对一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11月底,微信聊天场景可直接跳转电商购物平台的外部链接,完成从加入购物车到支付的全部流程,并支持支付宝付款。
12月,美团与快手实现互联互通,老铁们可以直接在快手下单点外卖。
同时,微信支付与银联云闪付也在陆续推进互联互通,抖音与腾讯也在商谈对等开放上多有互动。百度则发布“超导计划”,将与多家头部手机厂商深度互联互通。
打通壁垒之后,让数据要素交易流通更加顺畅,激发了“第五生产要素”生产力,为数字经济守正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空间。
这启示我们,数字经济并非吞噬实体经济的洪水猛兽,二者往往处于利益分配的动态平衡之中。
一方面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并不与实体经济割裂,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过热也会实现自我平衡,引导最终利润由数据向传统生产要素回归。
在良好政策主导和产业互动中,二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互助、共同促进,将呈现出更多脱虚向实的落地场景。
目前,整个中国市场有将近700万家夫妻店、小便利店,贡献了40%的零售渠道出货量。
店还是那么大,人还是那么多,它们之所以仍然保持活跃,就在于数字平台赋能后的功能升级。
线上线下扩容、前店后仓增效,多场景运营、高品质服务,让小门小店具有更强硬的竞争实力。
天津出现疫情后,不少人群涌进大型商超抢购囤货,既缺少效率也增加疫情传播风险。
然而,一些加入线上平台的小型超市,则从容地配给网络订单,满足着至少方圆3公里以内的零售需求,而且还有优惠的价格折扣。
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疫情期间的便捷服务后,将稳定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
零售业只是其中一个缩影,以美团为代表的生活服务平台,着眼满足大量实体企业和消费者双向需求,致力于前端帮助商家进行标准化、商品化改造,同步介入后端的履约质量控制,让技术充满烟火气。
比如,一家街头的小店,可以使用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出的“用户情绪管理”产品,精准分析消费者评价的喜怒哀乐,举一反三做出更加到位、精准的服务。
这项产品是美团研发,但他们在去年将这套全球规模最大的中文情感分析数据集开源,将与更多的科研人员、平台一起,共同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进步,更好、更全面的服务街头小店。
过去二十年,消费互联网积淀了大量互联网技术,培养了庞大的在线消费市场,为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问水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的风口已经形成,创业、守业、乐业尽在其中。
趋大势者,得体面。
04.
平台经济的快与慢
现在不少城市动辄按下暂停键,让大量中小商户很受伤。
如同全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的后果是什么?同样的震荡,有没有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结果大不一样。
暂停键只是一种假象,有人停步不前,有人急速快进,因为换到了不同的跑道。
山东女记者刘朝丽辞职卖地瓜年售过亿,冲上热搜后引起很多人的质疑。
不就是卖个地瓜吗,怎么可能年售过亿?
传统观念和模式下,卖地瓜就是卑微且不体面的小本生意,无论如何也上不了台面,更没有大的作为。
刘朝丽却回应,1个亿真不多。
这就是平台经济的溢出效应,只要选准赛道就会呈几何级爆炸式增长。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实现1个亿的小目标,但如果不搭上数字经济这班快车,可能瞬间就被甩回洪荒时代。
随着薇娅涉嫌逃税被处以13.14亿巨额罚款,电商的信任危机也浮出水面。
没有机制约束的信任是脆弱的,无论假货事件出现与否、价格真实性多少,对人的单一依附很难长久。
薇娅靠不住,其他人也靠不住。
毕竟,直播带货不是文艺汇演,不是明星圈粉。
消费互联网的后半段,流量的不可取代性正在大幅降低,至关重要的是基本标准、流程建立稳定可靠的商业模式,连接更多资源、凝聚合作共赢的价值共识和机制共识。
倘若每个市场参与者能在自动化技术支持的共识机制下建立起信任关系,社会整体效率将大幅提高,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量价齐升”时代也将到来。
经济学家周其仁说,我看到了巨大市场而不是产能过剩。
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选择权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但同时也对场景、品类的细分要求更高。
现在美团、点评等平台上,夫妻店、开锁、磨刀、剃头等传统业态仍然活跃。
这就是把不可替代的功能性消费场景,转化到平台上激发的新生活力。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只有立足服务平台升级,才能把信息流转化为资金流,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年底,央行副行长刘国强的一段激情喊话火了:
?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精准发力,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热情奔放、直抒胸臆的喊话,释放出前所未有的信号。
听锣听声,听话听音。但此前好像有人听不懂,或者说装作听不懂,现在直接挑明了说,如果再装糊涂,那就不是领悟问题了,那是觉悟问题。
2022年,美国加息,美元回流的趋势不可逆转,资产泡沫破裂以及“缺钱潮”恐不可避免。
这个时候,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选择执行“宽松货币”政策,显然是利好消息。
百年一遇的疫情,又碰上百年变局,这两年的经济增长出现一些波动在所难免,但应视作为调控框架内新旧目标的切换与融合。
总体判断,2022年国内经济增长势头,会比2021年下半年明显回升,扭转一段时间以来较为低迷的预期。
展望2022年经济前景,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来说,有四大主题、两大利好消息、两大增长点。
四大主题是: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应对老龄化。
两大利好消息是: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将明显减弱,国家将会出台新的促进消费政策。
两大增长点是:社会消费品零售和社会融资规模。
疫情来了不可怕,汤加火山爆发也不可怕,怕的是固步自封或盲目冒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更是留给有头脑的人。
张文宏医生说,这可能是疫情的最后一个寒冬。
那么寒冬过去,在下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
你会迎来属于你的春天吗?
-End-
只为苍生说人话!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为防失联,请添加作者微信:
xd327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