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鼓励成为孩子持续努力的动力

新学期开始,家长们都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激发孩子努力向上,学业进步;但往往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一开始的冲劲不见了,拖拉磨蹭、失去目标的老毛病又回来了。那么,如何让孩子不再虎头蛇尾,把父母的激励变成持续努力的动力呢?

尊重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让很多同学看得激情澎湃,也为优秀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所感动。认真了解后我们会发现,很多运动员不是为了比赛而开始热爱某项运动,而是因为努力坚持训练而更加热爱某项运动,最终在最高赛场上展现自我、实现突破。而这些运动员的父母也不是一开始就给孩子定下夺冠的目标,更多的是鼓励他们尽力就好。其实面对学习这件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对学习“不感兴趣”和“选择困难”的同学,究其原因往往与其过度强势的父母有关。前者大多被父母早早发现了“天赋”并有明确指标——喜爱乐器就要通过考级,擅长体育就得赢得比赛,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练习,磨灭了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创造力;后者则被父母执意“规划”了人生,长期的越俎代庖,使孩子逐渐丧失了选择的欲望与勇气。“大风可以吹走一张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优秀的父母会引导孩子永葆好奇心,不放弃选择的权利,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保持热爱: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分钟热度”的孩子恐怕使很多家长既头疼又无奈。对父母而言,与其进行无用的抱怨与说教,不如提供有效的帮助,助力孩子保持恒久的热爱。首先,要善于延长“新鲜感”。苏翊鸣8岁时曾说过:“我不想当职业运动员,那样我需要每天练习,我很快就会厌烦的。”这种心理是大多数孩子的真实写照,家长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可以选择用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对原有兴趣产生深度认知,如游历参观、欣赏演出、观看比赛、沉浸体验等,通过多维度、多感官的刺激让兴趣“保鲜”。其次,要善于制造“满足感”。师长的鼓励和同伴的认同,往往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产生精神上的愉悦,这是保持热爱的源泉。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与各类活动,发挥特长为集体服务,为团队争光;与此同时,父母既不要吝惜赞美,又要遵循表扬的原则,即少表扬聪明,多鼓励努力,让孩子体会全力付出后收获的幸福感,激发内驱力。

传承家风:成为孩子的榜样

身教胜于言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对父母子女的尽责、对同事朋友的关爱、对本职工作的坚守、对国家责任的担当,以及面对人生逆境的乐观与坚持、面对危难时刻的勇敢与坚毅、面对利益诱惑的理智与坚定……这些默默无言的身教,便是润物无声的家风,是家庭给予孩子最宝贵且最恒久的财富。与此同时,父母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的态度、开拓创新的视野又能够使家庭教育富于时代感,引发孩子更多的共鸣。努力提升自我,成为孩子的榜样,才是优秀父母的明智之举。

(杨碧澄,高级教师,天津市汇文中学教务处主任;曾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和平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